中国是尊崇孝道的礼仪之邦。我们对一个人如果有不满意的评价,可以说他丑陋、愚笨、懒惰,甚至可以说他狡猾、阴险,他都可能接受。但如果说他不孝敬父母,无异说他(她)连禽兽都不如,他(她)一定会跟你急。
有资料报道,台湾小学生入学第一课的内容是:孝敬父母。我认为这比“我爱台湾”是更为人性和科学的。听老人讲,在过去,凡是读书人,甚至是很多没有机会读书的人,都能熟背《弟子规》和《三字经》并力求做到知行合一,这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是大有裨益的。可惜这些优良传统近些年被遗忘或“改革”掉了,不少人不信孝、不学孝、不懂孝,也不行孝,甚至反对宣传孝道。目前社会上盛传的并非戏言的戏言:孝子就是孝敬儿子;孙子吃他爷,儿子不养爹;8O后的孩子是“衣来伸手,饭来张口”,9O后的孩子发展为“衣来张口(父母买的衣服不要),饭来睁眼(不合口味的不吃)”和不打婆妈的儿媳就是好儿媳等现象尽管有些夸张和扩大化,但我们的社会从传统的的媳妇盼成婆,到现在的媳妇怕成婆,不能不说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。与我们日益丰富的物质文明是极不相称。纵观当今社会,越来越多的人真正缺的不是钱(物质文明)而是德(精神文明)。具体表现是:一是缺社会公德。如污染环境,损坏公物等;二是缺职业道德。如不学无术,假公济私等;三缺家庭伦理道德。如溺爱子女,虐待父母等。家庭是社会的细胞,社会要和谐,首先是家庭和谐。古人讲:君子务本,本立而道生。孝悌也者,其为仁之本与。家庭和谐最根本是要讲孝悌之道。那么,什么是孝呢?让我们听听2500多年前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对孝的认知:
孟武伯问孝。子曰:“父母,惟其疾之忧。”
子游问孝。子曰:“孝非能养。至于犬马,皆能有养。不敬,不顺,何以别乎?”
子夏问孝何难。子曰:“色难。有事,弟子服其劳;有酒食,先生馔,曾以为孝乎?”
以上的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就是:
孟武伯问什么是孝?孔子答道:“作为父母,只需要为儿女的疾病担忧,这样的子女可称为孝子。”反过来讲:如果子女因学习不好、工作不理想、娶不到媳妇、找不到老公、买不起房子,或者是因违法乱纪让父母操心担忧都不能称为孝子。这样的标准尽管有点高,但其道理是正确的。孔子与其弟子在讲人生的理想时就曾经说过:他的理想之一就是老者安之。孝敬父母的根本就是要使父母安心。
子游问是不是能够养活父母就是孝?孔子说道:“仅仅养活父母不能算孝,因为很多人家里的狗和马都能有房(窝棚)住,有饭吃,天冷了也会给它采取一些保暖措施,保证不被冻死饿死,如果对父母不尊敬顺从,那与养狗马等动物有什么区别呢?”
子夏问行孝什么最难?孔子说道:“孝难的是和颜悦色,也就是态度。如果是有活计由子女来干,有好酒好饭由父母先吃,但不能做到心甘情愿和满面笑容,而让父母心里不舒服;或者是父母年轻体壮,有钱有权时作子女的孝顺,但父母年老体弱、无权无钱时就不管父母,怎么能算是孝敬父母呢?”
顺便说一下:色难不仅在于孝。其实我们从事任何工作真正难的也是色的问题,即态度的问题。评价一个人是否称职也要看其“色”上任何,也就是工作态度怎么样。有的员工无论公司的工作环境如何,薪水高低,都不记得失,任劳任怨,努力工作,这样的员工我们才能说是优秀员工,是榜样,是楷模;有的员工对环境过分挑剔,工作、职务、待遇等都随其愿就干,只要有一方面稍不顺心就撩挑子,这样的员工就不能算是优秀员工。
古人关于孝的论述还有“不孝有三,无后为大”的说法。对此古人有多种解释,其一是:阿意曲从,陷亲不义,一不孝也;家贫亲老,不为禄仕,二不孝也;不娶无子,绝先祖祀,三不孝也。三者之中无后为大。 白话文解释就是:一味顺从,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,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,这是第一种不孝;家境贫穷,父母年老,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,这是第二种不孝;不娶妻生子,断绝后代,这是第三种不孝。
时代在变,关于孝的方式和内涵也在变化。在当今社会,笔者认为不孝有三,一是“不养”。尽管孔子讲孝非能养,但能养活,使父母丰衣足食,特别是在远古物质财富极度贫乏的时代,无疑是孝的基本要求。现代社会物质生活极大丰富,饥寒交迫尽管对绝大多数人已成过去,但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条件对年老体弱、丧失工作能力的父母来说还是最基本的要求,养活父母,使父母衣食无忧仍是孝的内容之一。
其二是“不敬、不顺、恶色”。也就是态度有问题,古人讲行孝论心不论迹,不是说你天天给父母大鱼大肉吃才是孝,吃粗茶淡饭就不孝;也不是让父母在城里住洋房坐洋车是孝,父母在乡下生活就不孝。关键是对父母的是否尽心和态度如何,通俗一点讲子女使父母心安为孝,子女让父母操心就不能算孝。特别需要说明的让父母老有所为与老有所养、老有所乐同样是孝,有些人认为父母辛辛苦苦一辈子,年纪大了就应该好好休息,什么活也不必干,只在家里享清福就行了,对此安排如果父母认可并心满意足当然好。但现实情况是现在绝大多数父母都养成了劳动的习惯,只要身体无病无灾,干点活反而比无事闲着来得舒服,况且十个老头九个好汉,人都希望有所作为,特别是帮子女或为社会干点什么,父母都怕成为子女的包袱和累赘,因此,只要父母身体情况许可,他(她)爱干啥干点啥,是子女应该顺从和配合的;让父母安心还要做到老有所爱。父母相伴一生白头偕老固然美好,但生死有命,祸福无常。有的人天生就是个急性子,别人八九十岁走完的人生历程,他(她)六七十岁甚至是五六十岁就走完了,剩下的另一半就孤苦伶仃。俗话讲:人老多健忘,唯不忘相思。中国人的性格是含蓄内敛的,这个时候的单身老人是很不好意思主动表达爱的需求,为人子女要在父亲或母亲情绪稳定后,积极征求父(母)意见,为他(她)物色一个老伴。初恋的味道和小时的回忆是最美好的,这个老伴最好是他(她)没能成对的初恋情人或小时相好。
其三是“无后”。子曰:“父在观其志,父没观其行,三年无改于你之道,可谓孝矣。”翻译成白话文:孔子说:“父亲(长辈)在的时候,考察这个人的志向是不是真的和父亲长辈的要求相符,父亲长辈去世之后观察他的行为是否还和以前一致。父亲去世之后能够有三年遵从父亲长辈的传统,这就称得上孝了。”这里所说的“无后”不是讲养不养儿子(败家之子不如不养),而是是否能光大家业,传承家风,能不能把祖上(扩大一点讲包括组织、团队)的事业延续下去,无论是传女,还是传徒,这一点是最重要的。对企业来讲就是要完善企业文化和制度建设,要法治不要人治。使企业健康发展,基业长青。
有位哲人曾经说过:优秀是一种习惯。孝也是一种习惯,是一种生活态度,而不是一套理论。俗话讲:强迫成习惯,习惯成自然。孩子孝敬父母的习惯必须从小培养。习劳才知感恩,感恩方能孝敬。现在有不少父母,认为孩子还小自己年轻,不用子女孝敬,甚至反过来无原则地敬顺子女,使子女衣来伸手,饭来张口,颠倒子女做人和读书的关系,天真认为自己老了以后子女自然就会自动自发孝敬自己,试想子女从小没有孝敬父母的知识、习惯和能力,长大后怎么能、又怎么会孝敬父母。就拿《弟子规》入则孝第一句的“父母呼,应勿缓”来讲,古人对“应勿缓”的要求是:口有物而吐之,手有物而弃之。尽管有些过,但起码是父母呼唤的时候子女要答:到、是、在、好或马上就来等。但现在的现状是几乎百分百的孩子在父母叫唤的时候是反问:干么?就是让他吃饭、起床也不少是千呼万唤方出来。以前都是孙子叫爷爷奶奶吃饭,现在是爷爷奶奶请求孙子吃饭,且不少是吃独食或吃挑食。“或饮食,或坐走,长者先,幼者后”的古老优秀风气也几成笑谈。目前,“高智商,很脆弱”是独生子女普遍存在问题,很难在日益复杂和竞争激烈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,有资料报道,近年来少年儿童精神疾病发病率逐年增加,不能不引起全社会的注意!所以为人父母要从小教育子女学习和实践孝悌之道,做人子女也赶紧孝敬父母,以免发生更多的“早知如此,何必当初”或“子欲孝而亲不待”的感叹!
对立才能统一,相反方能相成。社会要和谐发展,在进行法治的同时,必须施行德治;在强调竞争的同时也必须要提倡宽容。孝悌之道,不只是我国的优良传统,也是目前世界各国的共识。善良、仁爱、诚信等优秀品质永远是我们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保障。自2004年11月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首都首尔挂牌成立以来,截止2010年底全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己近400所,应是很好的证明。
俗话讲:两好并一好。孝敬父母使父母安心是每个子女应尽的义务。做父母的也应换位为子女想一想,要主动做到心安。常言道:最好的父子关系式兄弟关系,最好的母女关系式姊妹关系。人类生养子女固然是为了防老更是为了传承,为人父母不要把子女视为自己的私有财产,更不能无原则地要求子女言听计从,百依百顺。父母对子女的爱至少应包括四个部分一是为子女付出,二是让子女付出,三是给子女自由,四是使子女成长。这一点我们很多人还不如动物,动物对子女的爱也是无私的,但并不要求子女回报什么,我们应该知道: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为了相聚只有母爱是为了分离。爱子女不应是为自己负责,而是为子女负责,使子女健康快乐地成长。
有媒体报道:世界首富比尔·盖茨某次接受记者采访被问及世界上什么最不能等待时答道:孝敬父母最不能等待。
信哉此言。赶紧孝敬父母!
——王正明